中国历代名纸,如剡藤纸、剡中竹纸、桑根纸、蚕茧纸(凝霜纸)、薛涛纸、澄心堂纸等的制作工艺大多已经失传。为了解决传统纸张修复和当代应用等问题,今年早些时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专项项目“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会,这个率先在国内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问题的国家级重点专项项目已正式“开工”。颇为受人关注的是,项目团队与非遗传承人一起,通过研发来复原宋代名纸澄心堂纸。
近日,澎湃艺术与这一项目的总负责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进行了对话,请他详解了传统纸张修复和当代应用的若干问题。“这是一个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传统书画用纸工艺提升项目,当代艺术创作应用和古代书画修复应用好比双翼,唯有双翼展翅,才能看到我们项目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张晴说。
“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总负责人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张晴曾在1999年至2011年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兼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与策划“上海双年展”。“我的工作一直关联着艺术与科技,这两者在我身上融会贯通了20多年,这一切都使我对科技在艺术中的作用有着无穷无尽的思索。”张晴说。
(相关资料图)
对于正在开展的“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张晴用三句话概括了项目目标:一是形成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的制浆新工艺;二是制备出高强度、高性能的传统书画专用纸产品;三是提升传统书画纸在当代艺术创作和中国古代书画装裱修复上应用水平。
近一段时间,项目团队与非遗传承人通过对宋代名纸澄心堂纸的材料、工艺、纸张特性研究、修复技术传承等方面分析,来研发复原澄心堂纸,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修复师徐建华与张晴在探讨古代书画纸的构造与成份
澎湃新闻:中国历代名纸,如剡藤纸、剡中竹纸、侧理纸(或苔纸)、桑根纸、蚕茧纸(凝霜纸)、硬黄纸(金粟山纸)、薛涛纸、澄心堂纸等等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用创新纸进行的修复,是否能取代现在的修复方式,彼此之间,孰优孰劣,如何辨析?
张晴:中国历代的名纸,如剡藤纸、剡中竹纸、侧理纸(或苔纸)、桑根纸、蚕茧纸(凝霜纸)、硬黄纸、金粟山纸、薛涛笺、澄心堂纸等,其制作工艺确实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失传。对于这些传统名纸为载体古籍书画的修复,可以考虑使用创新纸,或称为复原纸进行替代。然而,创新纸和传统名纸之间的优劣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修复目标、纸张特性和修复方法等。
传统名纸的特点是经过长期发展和实践,它们在纸张质地、吸墨性、稳定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能够与古代作品更好地相匹配。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失传,难以获得原汁原味的传统名纸,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创新纸进行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创新纸是通过现代科技和材料研发所创建的纸张类型。它们可以通过模拟传统纸张的特点来满足修复需求,创新纸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修复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特定的修复目标。
为了满足艺术表现需求,古代书画用名纸多为加工纸,包含染色、加填、涂布等。宋代是古代造纸高峰,书画用纸中出现大量加工纸。为了满足此类传统书画画心纸补配需求,以常见宋代藏经纸为例,利用多种检测分析技术对相关成分、结构、工艺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加工工艺并还原复制。
南宋梁楷 《李白吟行图轴》
宋代苏轼《宝月帖》行书
我们可以看到的,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明间内悬挂一幅由乾隆帝御笔所书的《中正仁和》五言诗匾。共由十五块小尺幅藏经纸拼合而成,其中每块藏经纸均由经折装改装而成,纸上均留有折叠痕迹。通过多光谱技术在950nm红外光下清晰可见改件文物藏经纸背后的经文。通过对经文的分析梳理,经文均来源于《华严经》。
在中国古代书画文物的修复中,补配画心纸时需寻找与原画心纸纤维种属、物理和化学参数尽可能相似的纸张。若画心纸为加工纸,则需分析其成分结构,根据原工艺定制修复用纸。这个项目以科技分析检测数据为基础,针对待修复补配创新加工纸类画心纸的文物,根据其画心纸加工工艺研制修复用纸。
可见光下乾隆帝御笔所书的《中正仁和》五言诗匾
乾隆帝御笔所书的《中正仁和》五言诗匾在950nm红外光下清晰可见改件文物藏经纸背后的经文。
创新纸与传统名纸相比可能存在一些差异。首先,纸张质地和光泽等方面可能与传统名纸略有不同,因为制作工艺和原材料可能不同。其次,创新纸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能需要经过长期测试和验证,以确保修复作品能够长时间保存。在辨析孰优孰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果有机会使用传统名纸进行修复,并且能够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那么传统名纸可能更具有保护文物和艺术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如果无法获得传统名纸或其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创新纸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以满足修复的需求。最终的选择取决于修复目标、可用材料和修复专家的评估。
澎湃新闻: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涉及了书画修复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后代修复的原则和方法。过去人们称呼书画装裱师为“画郎中”,就像医生给人治百病,画郎中是给书画治百病。传统修复技术认为,全色全多深,加多少胶,浆糊的浓度,每一张画的做法都不尽相同,它们不能也没法数据化和标准化,全凭临床经验。您怎么看?
张晴:传统修复技术强调个案的独特性和个体化的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修复对象和具体情况,修复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判断,决定使用何种色彩、深浅程度、胶的加量以及浆糊的浓度等。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修复效果的个性化和适应性。然而,传统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由于每个修复师的经验和修复环境的差异,修复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此外,传统修复方法的个案处理和经验积累,难以进行数据化和标准化,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和高效率修复中的应用。
张晴,《心灵之城》,特种加工纸上综合材料,300x197cm,2019年
从1953年,经过故宫博物院几代修复师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近年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也形成了其特有理念和技术体系。如全色与接笔中应结合中国传统书画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审美来对“最小干预原则”进行界定。中国传统修复理念中的“全色”,是将古旧书画残缺处新修补地方的颜色“全”成与原件风格协调一致,使整个画面呈现完整性。“接笔”是将原画中画意缺失处的内容接补起来,使画面尽量趋于完整。对于书画文物的画意缺失部分最好及时进行画意的接笔修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存原件的画意使之完整。
当前书画修复中全色接笔工作在继承传统技艺同时,也借助科学分析手段,选用与文物相同的颜料、染料、墨进行调配作色,并在补配材料上进行试笔。在全面掌握材料特性基础上进行全色接笔。同时借助多光谱和紫外荧光技术还是可以清晰的判断接笔和全色的区域,以区分修复和原画意区域,符合“可识别性原则”。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数字化和标准化的修复方法逐渐得到重视。例如,数字成像技术、图像分析算法和科学测试手段的引入,使得修复过程可以更加客观、精确地进行评估和操作。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和数据支持,有助于制定修复标准和程序,提高修复的可复制性和可管理性。因此,综合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可以推动书画修复领域的进步。传统的经验主义方法仍然有其价值,但结合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修复文物,使其得以持久保存和传承。
澎湃新闻:正在实施的项目是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传统书画用纸工艺提升项目,应用领域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古代书画修复。请分别介绍。
张晴:这确实是一个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传统书画用纸工艺提升项目,当代艺术创作应用和古代书画修复应用好比双翼,唯有双翼展翅,才能看到我们项目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性与迫及性。
张晴与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陈宇平研究造纸原料与纸浆配方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材质的局限性,阻碍了艺术表现与视觉传达的效果,许多艺术家皆有同感,从我二十多年来的创作体会而言,为了塑造出具有当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主动寻找纸,希望出现一款具有较好表现力的纸。因此我多次在全国各地寻找各种书画纸,安徽和浙江,乃至云贵川、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的手工纸,甚至深山老林里民间老人自己做的纸,还曾向民间传承人求教手工纸工艺与材料。但即使有时会找到这种纸,可是再让民间老人去做,纸的质量却是不稳定的,甚至同一批纸的质量,尺寸也不同的。可以说,如何谋求质量稳定的纸始终困扰着当代艺术家。目前,拥有了项目团队共同开发创新的当代艺术专用纸,力量就强大了,目的是要满足当代艺术家对各种效果纸张的需求,如质地、色彩、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当代艺术作品长期保存。
张晴,《失控No.3》,手工皮纸上综合材料,170x390cm,2021年
张晴,《世界No.31》,手工皮纸上综合材料,190x190cm,2021年
目前,我们团队进一步调研和分析当代艺术家对纸张的需求和意见,了解他们对纸张材料性能的要求。
同时,进一步探索新的纸张材料配方,以改进传统纸张的质地、色彩、泼墨和质量等。
此外,团队还在进行工艺改良,制造生产新型设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质量稳定性。
针对古代书画修复应用场景,首先,梳理出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用纸的发展历程;针对不同品式书画装裱用纸特点和修复用纸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传统书画修复用纸的相关参数标准;研发适用于书画装裱与修复的防霉防虫浆糊改进材料;研发书画装裱与修复用纸,应用于以宋代书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书画文物装裱与修复;建立中国古代书画修复用纸效果评估方法。
在中国古代书画展览和典藏保存过程中,因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时常出现画心局部发生开裂或折伤等现象。针对这类病害,通常在开裂或折伤处褙纸后对应位置贴折条进行修复。在修复中,根据开裂或折伤程度、原书画厚度、褙纸纤维原料、颜色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折条用纸。
绢本手卷折伤修复
因此,我们研究和分析中国古代书画的特点和修复需求,依据科技检测仪器及相应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中国古代书画用纸的特性和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开展材料研发,探索符合古代书画特点的专用纸的材料,以满足修复纸质量要求。目前,故宫博物院会同项目相关单位针对古代书画修复关键性的问题开展研究,如古代书画中各位置折伤修复用纸,通过修复前后书画整体形貌、厚度、色泽等方面评估其性能,在不断试验与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中国传统书画用纸的制作工艺,确保制作出的传统书画用纸具有稳定的质量。
澎湃新闻:项目邀请了非遗传承人结合经验,在地材料制作,请具体介绍。譬如澄心堂的纸张,接下去传承人将会进行哪些方面的分析、复原?
张晴:我们的项目团队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宝贵经验,近一段时间,通过研发来复原澄心堂纸,已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宋代蔡襄 《澄心堂纸帖》局部
一是从澄心堂纸材料分析来看,史料文献记载着有桑皮,有楮皮,还有徽纸之说,但更多的文献指向楮皮,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中写道:“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其中的“浸楮”即是楮皮,此外,蔡襄的澄心堂帖称:“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帖中提到“见其楮细”,其一是原料是楮皮,其二是浆料打的细。此外,通过观察与分析宋代澄心堂纸墨迹放大图,如米芾《苕溪诗帖》,李公麟《维摩演教图》,放大后仔细观察墨迹中裸露的纤维与楮皮非常相似,综合分析以楮皮为原料较为可信。最后是将故宫博物院藏澄心堂纸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团队中的非遗传承人会对澄心堂纸张的原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包括纸张所用的纤维来源,例如桑树皮、草木纤维等。通过对原材料的分析,非遗传承人可以确定纤维的类型、质量特性以及适合的处理方法。
二是从古代工艺复原方面来看:梅尧臣所说“滑如春冰密如茧”,又有“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等类似的说法。通过观察与分析南唐澄心堂纸的外观和墨迹分析,发现其表面光洁,纸浆细腻。要达到这样的质地之效果,首在选料,特别是选皮料的年份上非常讲究,老嫩粗细都要严格精选;其二是制浆,古代运用水碓打浆,即有效的对纤维壁管的破碎,增强纸张的吸墨性,又能保持纤维的长度,使得纸张更加结实,现在我们模拟水碓动力,研发了气动碎浆机,以确保纸张制作过程中原汁原味的传统性。 因此,我们团队中的传承人会尽力复原澄心堂纸张的传统制作工艺,这包括纤维的处理、浆糊的制备、纸浆的制作、纸张的成型和干燥等工序。他们可能会利用手工或传统工具进行制作,以确保纸张制作过程的传统性和原汁原味。
三是从纸张特性研究方面来看。故宫博物院古字画修复专家描述宋代澄心堂纸,可揭三层,或三层以上,其纸张定量很大,可吸水。对米芾的《苕溪诗帖》逐字放大观察,其淡墨有明显的吸墨性,综合分析澄心堂纸的特征是料精,厚实,光洁,其最大的优点是吸墨性好,但不洇墨,这是澄心堂纸独特之处。因此,我们团队中的传承人会对澄心堂纸张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这包括纸张的质地、吸墨性、韧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特性分析。他们可能会通过观察和测试,确定澄心堂纸张的特征和优点,以及与其他纸张类型的区别。
四是从修复技术传承方面来看,我们团队中的古代书画修复传承人、书画纸工艺的传承者、非遗传承人还会共同关注澄心堂纸张在书画修复中的应用。他们会将传统的修复技术和经验与澄心堂纸张的特性相结合,研究并传承修复纸的制作、纸张在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浆糊配方等方面的技艺。
2022年11月以来,项目团队同仁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开展复原和传承工作,非遗传承人可以帮助确保澄心堂纸张的传统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将对制作高质量的澄心堂纸张以及其在书画修复中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他们还可以推动纸张制作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澎湃新闻:目前阶段完成的资料整理,包括哪些成果?
张晴:目前阶段针对云南、贵州、广西约七十种纸样进行采集与调研,已完成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整理,建立了一套信息传输不确定的信息融合感知与控制方法。积累了特色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和当代书画创作艺术。
故宫博物院王旭东院长、赵国英副院长、项目总负责人张晴与项目第四课题组杨泽华组长及全体组员在故宫敬胜斋深化课题方案
项目团队都是长期耕耘在中国书画纸研究与实践领域中的单位,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主持了一项历时长达15年的国家出版基金重大资助项目《中国手工纸文库》,第一期共分十卷,分别记录了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浙江的汉族、藏族、傣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等十几个民族手工纸技艺及行业现状。我们项目团队中的人员均担任核心成员,并任《中国手工纸文库·广西卷》《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中国手工纸文库·贵州卷》主编,首次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手工造纸传统技艺与文化做了全面记录与技术分析,系列研究具有学术原创意义。在《中国手工纸文库》第二期项目中,进一步跟进了对台湾、福建、江西、西藏等地的手工纸调研,调研范围预计覆盖秦岭淮河以南的中国南方大部分区域。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中人员还主持并带领手工组研究课题组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成果《纸上生息:滇桂黔少数民族手工造纸》预计年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分析了三省分属浇纸法、抄纸法体系下的以麻、皮、竹、草为原料的纸种纸类,对当地造纸、用纸、售纸的特点与民俗进行了总结,从技术史、民族学的角度对滇桂黔手工造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
复旦大学基于传统造纸工艺的科学研究及其与纸张性质的关系,前期通过对我国代表性传统手工纸造纸坊的造纸工艺调研与纸张性质分析,出版了包括《中国手工竹纸制作技艺》《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中国手工纸工艺与纤维分析图释》等专著。同期对清代宫廷印刷用“开化纸”工艺恢复开展了科学研究。
最近,复旦大学研究团队赴安庆,与潜山县刘同烟和岳西县王柏林两位桑皮纸制造国家级非遗传人开展了详细交流讨论,并对传统桑皮纸的造纸原料、造纸工艺和环保现状等进行了调研,团队将结合造纸工艺对手工纸做全面技术表征与分析。
张晴,《西湖》系列,手工皮纸上综合材料,72x140cm,2021年
澎湃新闻:项目说明提到“通过技术手段推动书画纸工艺标准化、精准制备智能化、制备技艺高质量发展”,“技术手段”包含了哪些方面?
张晴:我们这个项目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书画纸工艺标准化、精准制备智能化、制备技艺高质量发展”,“技术手段”确实是我们项目在科技赋能上的重大突破。
一是从材料科学和工艺优化方面看:我们团队运用材料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纸张制作所需的原材料特性和选择,优化纸张制作工艺流程,提出纸张制作环保改良方案,以提高纸张的质量和稳定性。包括纤维材料的筛选、处理和调配、添加剂的使用和浆料的制备等。
二是从数字化设计和模拟方面看:我们团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纸张的制作过程进行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模拟。通过模拟实验,优化纸张的结构和特性,以达到所需的纸张质量。
三是从传感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方面看:我们团队应用传感技术,如温度、湿度、压力等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纸张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以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结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纸张制作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四是从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方面看:我们团队利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纸张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通过采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优化制作工艺,提高纸张的质量和一致性。
五是从物理测试和检测技术方面看:我们团队运用物理测试和检测技术,如纸张质量、厚度、强度、酸碱度、光泽度等的测试方法,对纸张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和检测,以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